“五一”期间,在一派繁忙的节日氛围映衬下,京城图书市场唱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曲调。执图书零售业之牛耳的北京图书大厦在“五一”期间销售码洋为455.80万元,同比增长110%,最高日销售额达70.8万元。北京春季书市挂上了假日经济的“火车头”,前去参观买书者达70万人次,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其中5月1日至7日的销售额为2000万元。书业界似乎已经登上了假日经济的快艇。然而,几家以经营学术书籍为主的知名书店在节日期间的销售却与平时差别不大,其中风入松书店的反映是:节日期间生意更为清淡。
同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有的书店抓住了商机,形成热卖之势,有的书店则相对较为冷清,看来,同样存在的“假日经济”,未必带给每一家书店的都是“假日”。那么,是什么让书店间产生了差距呢?各书店的客观条件恐怕是原因之一,比如,北京图书大厦在地理位置合适、图书种类丰富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春季书市图书品种多尤其是价格便宜对读者具有极强的诱惑力。相比之下,几家学术书店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常规化的经营,在节日期间又未能争取更多主动。据记者了解,假日期间图书零售业的整体情况是:7天之中多数书店客流不如平日,扣除打折让利,真正收益颇丰的不多。
这种情况不禁让人质疑:假日经济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北京某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分析说,假日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而文化和商业、旅游、交通一起形成了假日经济的四大支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宋则认为假日经济增加了商品消费的需求,并由此带动了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包括图书销售在内的行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然而,多数书店所持看法与上述观点有较大差异。书业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长假便于人们安排旅游休闲的计划,购书会被置于次要位置,客流量减少成为情理中事,因此不必筹划什么特别活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假日经济对图书市场促动不会太大。但据记者调查,由此认为图书市场假日缺乏商机显然不够充分。据统计,“五一”假日离京外出旅游人数虽然有150万左右,但只占北京市户籍人口的14%,加上300万流动人口,相当多的人还留在北京;与此同时,还有250万外地游客涌入北京。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具有怎样的市场潜力?如何激活这种潜力?书业界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应归于认识上的偏差。事实证明,面对假日经济,书业界至少表现了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是整体参与度不够,甚至表现出无所谓或麻木的态度。假日,可供休闲的活动场所拥挤不堪,各种商业机构应接不暇,从而使开发新的假日消费品种、分流假日消费需求有了切实可行性。面对此种情况,图书零售业何不打出“文化牌”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假日又是这种消费的“旺季”,可是书业界并没有想到自觉引导文化消费,忽略了此举措既可在假日消费中占据市场份额,又可提升假日经济的文化含量。否则,那些不出游的人们可以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与莫奈赏花,或拿着一本动手做的书,尝试日本插花、欧美菜肴……
其次是书业界的营销意识和手段都较落后,似乎假日经济就是让利,逢节打折送礼成了固定思维和常规手段,懒得再想新主意、新点子,更忘了从书店自身挖掘潜力。其实,一些学术书店一直在塑造自身形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曾有读者撰文描述千里迢迢来京后,专门抽出时间寻访风入松并引为乐事。又比如,4月刚刚开张迎客的国际书店由于软硬环境好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公司职员前去求职,节日期间,如能因势利导,举办求职经济交流会,请有关书籍作者到场并与求职者交换意见,肯定是一条拉近读者与书店距离的良策。节日的喧嚣与书店的静谧形成反差,何不借机为读者提供一方静土,为部分读者奉送在书店品书品茗的机会,让书香、茶香和浓浓的文化氛围捉住“书虫”们?据此思路,此番在假日经济中未能出彩的几家学术书店,也许会有些后悔?
实行长假后,加上双休日,一年中有一百多天节假日,假日的市场空间是无限的,书业界岂可袖手旁观呢?